德国:村民参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

来源:吉林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:佚名 时间:2021-04-07

  埃佩尔斯海姆村位于德国西部的莱茵兰—普法尔茨州。在这个只有约1300人的村庄中,居住着近250名65岁以上的老年人。副村长尼科·齐默尔告诉记者,村里不少老人都是独居,还有人身体残疾,购物和看病一度只能依赖邻居的帮助。从2018年开始,该村所属的阿尔蔡县推出了“市民巴士”公共服务项目,辖区内村民只需拨打热线电话,就可预约车辆免费接送他们前往诊所和超市等地。今年1月,因疫情停摆的“市民巴士”重启运营,接送老人就近接种新冠疫苗。

  截至今年1月,莱茵兰—普法尔茨州共开通了84个“市民巴士”项目。阿尔蔡县的项目不仅得到州政府分配的8500欧元(1欧元约合7.8元人民币)启动基金,还得到了欧盟农业农村发展基金的补助。其中,欧盟负责承担60%的购车费用,余下的40%购车费及80%的车辆日常运营维护费由县里负责,各村只需支付20%的运营维护费用。

  “市民巴士”是德国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的一个缩影。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是德国乡村振兴的一项工作重点。上世纪80年代,德国政府开始推动系统性的“乡村更新计划”,通过提供补贴、贷款和担保等方式,提升各地村庄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水平。根据德国《“改善农业结构和海岸保护”共同任务法》,联邦政府和各州共同为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提供资金,各州根据具体情况对来自欧盟、德国和联邦州3个层面的资金进行规划。得益于政府在政策和经济层面的支持,德国各地农村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出现产业、资源和人口过度向大城市集中的现象。

  德国还充分调动村民的主观能动性,鼓励人们自己动手建设美丽乡村。以阿尔蔡县的“市民巴士”运营团队为例,这个40人的团队成员都是本地村民,他们主动申请,利用业余时间承担司机和协调员等工作。此举不仅大大增强了村民的参与度和归属感,也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的公共服务建设。

  杜罗特村同样位于莱茵兰—普法尔茨州,该村从上世纪90年代初参与了“乡村更新计划”。如今,村中的破旧房屋已“旧貌换新颜”:主要街道两侧红瓦白墙的尖顶德式乡村建筑,全部由村民自主设计装饰。村中心一座200多年历史的农庄已改造成为文化活动中心。这座名为“舒马赫之屋”的建筑主要用于村民日常聚会以及开展公共活动,中心二楼还专门为村里的孩子设立了图书馆。

  曼弗雷德·珀尔曾担任杜罗特村的村长,他自豪地介绍道,“舒马赫之屋”由全体村民共同参与改建,在长达6年的改建过程中,村民们付出了超过3000小时的义务劳动。在改造的同时,村民还自发对村庄的整体环境进行了美化:早已荒废的护城河沟渠被改造成生态漫步道;废弃的手压水井和蓄水池,则改成了街道景观和小公园……目前,村民还在不断对村庄进行建设完善。


原文链接:http://agri.jl.gov.cn/xwfb/xyyw/gjyw/202104/t20210406_8016193.html
三农项目简介 | 本网招聘 | 本网概况 | 会员服务 | 联系我们 | 免责声明 | 网站地图 | 投稿服务
政讯通·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·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·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